首页 > 课程信息 > 2016.05 | 在习练中学习

2016.05 | 在习练中学习

撰文匿名 | 2020 - 08 - 21 2753

在习练中学习

B.K.S Iyengar

 

非常坦白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依然在进行瑜伽练习。过去,我必须教授瑜伽,因为我必须生存,必须生活,这种状态持续了许多年;如今,虽然我不再教授瑜伽,但不知道为什么,即便不再教学,我依然还在练习瑜伽!

 

    我在练习时,会变得非常非常单纯,充满好奇心。这种单纯的好奇心让我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充满了喜悦。练习进行时,我的心性是警醒的,但却完全安静。你们曾经在教学时看到我激情澎湃的样子,但在练习时,我十分柔和,甚至比花瓣还要柔和,这一点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如果我的身体和心性是僵硬的,那么我便很难将体式的优雅和美丽展现出来。通常情况下,心性和身体纤维比较僵硬,因此,我得将它们变得柔和如花瓣,甚至比花瓣愈发柔和,这样才能仔细地呵护从体式中涌现出来的知识。

 

    像花瓣一样对待身体

 

    瑜伽科学认为,我们的身体像许多片花瓣,如同七个脉轮一样,形态各异,知识若要想发光发亮,我们就必须将这些花瓣维持在适当的形态。因此,我很高兴将我在单纯却又警醒地进行瑜伽练习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切,分享于大家。我也不知道你们是接受、拒绝或是不在乎这些体会,但是作为一名诚实的瑜伽学生,我分享我的体验。我的这些体验与大众所知的体验不太一样,每一段体验都历经我的层层过滤,直到抵达经验丰富的认识层面。仅仅一次体验无法为我带来成熟、丰富的认识,它必须不断重复,重新过滤,重新感悟,直到滤出最佳部分。在重复练习时,不要让过去的记忆浮现出来,这样经过多次重复,我们才能体会到精华,否则,我可能会被过去的回忆束缚,错失在许多时候一闪而现的新事物。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在练习时,既不处于未来,也不处于过去,而是处在当下。我欣然接受所给予我的一切,如果是不好的事物,我便会努力让它们转变成好的事物。

 

    我们心中都存有疑惑,不知该如何区分瑜伽修行者和其他人。你听说过米拉巴依(Meerabai伽比尔Kabir)等人,这些人从来不会将自己划分成不同等级,如bhaktanjnaninkarmin(投入的,有知识的,有行动力的女性)或其他等级,是别人给他们贴上这些标签。但实际上,他们都全身心地将自己献给神,为人们服务。不论其他人给我贴了什么标签,我在这个领域中是名bhaktan。昨天,我收到了一本来自澳大利亚的杂志,杂志中说道,艾扬格先生是名器具瑜伽修行者,因为我在练习瑜伽时会使用支撑物。

 

接下来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要使用这些支撑物。1520年前,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在哪里?早前只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随着科学的发达,重症监护病房应运而生。在这些病房中,患者的身体状况不断通过电子仪器和设备进行监测,医生们根据检测结果给予相应治疗。同样的,这些支撑物的作用就在于监测体式,纠正所有不足之处。不幸的是,没有人能理解这种做法,而是不断地用讽刺的语句快速给我贴上标签。

 

这表明,人们都希望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错误,而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瑜伽能教给我们的道理!它会让练习者从自己身上找毛病,而不是挑别人的刺。它不会让我攻击他人,而是教导我们,我身上可能有不少弱点,让我纠正自己的错误吧。这是瑜伽的第一个原则,也是它教会给我们的道理。

 

  像风筝一样对待身体

 

不同的身体部位就像风筝,它们受智性这根长线的操控,而拉着智性这跟长线的便是本我

 

你一定见过风筝。每个风筝都有不同的形状、设计、引线等。瑜伽练习者通过观察孩子们放风筝,学习到像风筝一样使用自己的身体。我们有数百个肌肉和关节,数十亿根纤维,成百上千亿细胞,因此身体可以视作各种形状的风筝。隐藏在身体中的本我便是放飞风筝的。如果没有风,风筝便无法放飞。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会怎么办呢?他们会前后拉动引线,直到风筝踏风腾飞。

 

同理,我们身体的小腿、大腿、关节、脚踝、脚跟等各个部位都是不同的风筝。这些肌肉和结构就像是风筝,受智性这根长线的操控,而拉着智性这跟长线的便是本我。如果智性是长线,那么解剖或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便是风筝。因此,他要拉动智性,让身体的各个部位达到同一种稳定状态,并让它们如同风筝一样在天空中高高飞翔,保持住稳定状态。

 

同样地,练习体式时,你必须重新调整这些变形部位,将它们带到长线(智性)掌控身体各个部位的状态,这样,拉长线的(本我)便可感受到智性、身体和本我(即你的精神)的三者合一。

 

因此,向内探寻(antaranga sadhana)、向外探寻(bahiranga sadhana和内在自我(antartana sadhana)三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孩子放风筝时,长线、风筝和他自己是一体的。如果长线断了,风筝就飞走了。类似地,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划分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性从外围渗透到内核中,以及学会如何从内核控制住外围。这一双向道路可以用来研究智性、意识和良知的运动,使灵魂借助它们在体内自由自在地活动。

 

练习体式就好比放风筝,放风筝的动作可能会有所形变,就好像人体在练习体式时各个部位会摆出各式各样的形态。

 

  像陶艺家一样塑造身体

 

再举一个例子。陶艺家会制作不同类型和形状的陶罐。它们可能是椭圆形的、圆形的,也可能是稍稍长一点的。但是,当陶罐装满水时,无论它们形状如何,水都会均匀地接触到容器各个角落。如果容器弯曲的,那么里面装填的东西也会变成弯曲的形状,同样均匀地接触各个角落,不会留下任何空隙。

    同理,这些体式就像是不同的容器,里面装填着本我,就是你自己。人们必须体会灵魂触碰内壁和容器(人体),在练习不同体式时,不会有任何变形或空隙。拿倒立式,甚至山立式举例,你对做这些体式时,仍然对身体各部位无人看管的空间一无所知。当内核(本我)和整个容器(身体)接触时,你可以看到身体和本我结合在一起。若是当中有空隙,两者间的不和谐便会变得明显。总有人在寻求如何将容器和容器中承载的事物完全接触,他们才是真正的瑜伽修行者。

 

我在练习中不断虚心潜心观察,这便是瑜伽教给我的道理。正是这一点虚心,而不是自负或图一时新鲜,才为我带来了智慧。这是我的意识(你也可以称之为灵魂或心识)提出的问题——如果你在这里有所察觉,为什么在身体其他地方没有察觉呢?这样思考之后,我的智性(长线)立即穿透到那个地方,这样一来,我身体那个部位的风筝便重受长线掌控。

 

你学会这一点的一刻便是神圣的一刻。神圣不会带来空隙。合一可以展现出空隙,但空隙无法展现出合一,它只能展现出空隙。因此,在练习时,你需要细心观察。

 

  了解心性

 

在此,我重申我的名言:意识是针,这根针的针眼是智性,心性是线,你在最开始时便要好好处理这根线。心性的任务是连结向内探寻向外探寻,一旦完成任务,它便会消失。

 

自然有五种元素:土元素、水元素、火元素、气元素和以太元素,心性就像是中间的火元素。心性是火元素,火元素是一个人体内心性。这一火元素将前两种大元素(土元素、水元素)与微妙元素(气元素和以太元素)联结起来。心性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我们体内的智性(suksmendriya)就得利用整个身体系统,缝合各路神经和纤维。接着你便会体会到,空隙消失了。你的自我不仅只出现在一处,而是无处不在。这就是体式教会我们的道理。

 

  了解知觉的作用

 

感官的所有知觉都会为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虽然有人说,我们必须控制知觉,但我们必须得认识到,没有它们,我们便无法获得知识。不幸的是,这些知识的大门面向的是外部世界。通过练习体式,它们不断向内部世界打开,然后衍生出有关内部世界和内部身体(灵魂栖息处)的知识。这些感官知觉与自然元素(prakrti)的思辨(jnana)相互联结,它又会和人我(purusa)的思辨相互联结,如此以来又会产生生命能量(ojas sakti)。生命能量或人我能量会融合成为自然要素,利用身体的所有五种保护体,去了解完全不设任何保护的灵魂。

 

最后,所有的五个保护体会通过针(意识)、针眼(智性),从肌肤到本我,从本我到肌肤,一针针编织整个身体,直到编织成精致的细薄棉布。它甚至要比细薄的棉布还要精细,因为智性是如此的微妙,如此的敏感,它甚至可以感觉到你身体内部哪一部分厚了,哪一部分薄了。

 

体式的美妙之处在于让隐藏在身体内部较厚的部分慢慢变薄。因此,体式不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让盖在身体内部的纱布越来越薄,越来越敏感,让意识和灵魂没有偏差地在身体内部自由游走。

 

    体式练习就像水库储蓄的河水一样滋养着身体,流过闸门,慢慢地滋养土壤。如果你是一名真正的艾扬格修行者,那么你应该知道,你正在利用身体这一媒介修剪智性,让它渗透到各个角落。这样,灵魂就可不必通过土元素、水元素、火元素、气元素、以太元素、头脑、心识、经脉,它可以直接指导你的练习。身体和灵魂成为一体,微观(pindanda)和宏观(brahmanda)在练习中合为一体。接着,外部世界会直接与内心世界接触,粗布(身体)便会如同灵魂一般变得精致,既能关注内部世界,也能展望外部世界。

 

哈达瑜伽之光》建议练习者拥有antar laksyabahir drsti,即内部关注外部展望4.36章)。这意味着,即便你的眼睛是看向外部世界的,但心性必须看向内部世界。因此,即使丢失所有的五种感官知觉,它们也会和智性相连,带你从身体外部进一步向内查看人体的灵魂或内在核心。

 

    圣人帕坦伽利说:

    “Vitarka vicara ananda osmitarupa anugamat samprajhotoh”“有四种形式的三魔地:自我分析,  

    自我沉思,自我愉悦和纯粹的经历。《瑜伽经》,I:17

 

虽然他已经用了三摩地这个词,但我认为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意识。它们分别是分析意识、沉思意识, 自我存在意识和愉悦意识。 分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沉思位于大脑后部,它是储存印象的地方。大脑的前部和后部必须互通有无,彼此联合。一旦这两部分一致运作,你便无法区分你在做的动作属于身体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这时,心灵会自发产生喜悦之情,人便会微笑。这便是悦(ananada)。这一笑容会引领你进一步追寻喜悦的源头,它既不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也不源于旧大脑,它萌生于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那是什么地方?那便是人体的核心——自我存在(asmita)。练习体式时,你会学习到智性的大体部分(分析和沉思),点燃心脏的微小智性,让它萌发出喜悦(ananda)。这种喜悦之情又会让人去寻根溯源。这便是体式教会我们的道理。单单肝脏没有问题,或者血红蛋白含量还很高并不是体式的真正效果。

 

利用头脑(分析-沉思)练习体式,追寻喜悦的源头。

 

在调息中,过程则相反。练习者先从自我存在(asmita)开始,然后获得喜悦,接着到达头脑。谁能用头部进行吸气?如果能这么做,那便是患上高血压了。无论是谁,只要用头部吸气,很快他就会成为一个者有高血压的心脏病患者。你不用头部进行呼气吗?吸气时我们会用到大脑前部和后部,而呼气时会用到喜悦和自我存在(asmita)。我们很难弄清楚瑜伽神圣的秘密,因为帕坦伽利对这个话题的描述只有短短几个字。

 

从理论层面,我们解释说,这些是意识(prajna)的四种状态。但在这四种状态会在瑜伽的哪些环节显现出来呢?调息时,呼吸中仅仅进入了自我存在(asmita)。吸气的掌控从心脏开始,而呼气的掌控则归于头部。我们不会想到这些细节。

 

所有这四种意识,对应大脑的四瓣叶片,心脏也具有四瓣叶片(四部分)。当帕坦加利说了这句话,我们才清楚地了解到,头部的意识是如何和身体的心脏互相联结的,以及大脑的叶片是如何的平静,不曾阻止心脏的四瓣叶片的运作。

 

只有通过瑜伽体式练习这些做法,我们才能得到深度认识。人们不使用头部无法做成桥式,不使用心脏无法做成桥式肩倒立式。在做犁式时,留意观察大脑和心脏,看它们是否在运作。研究动作起源于何种范围。请想想,在练习头倒立式时,若是注意力分散了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你会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在练习犁式时,即便大脑完全用不上,但你仍能保持这一体式,这是什么在起作用呢?通过研究和观察,我们头部与心脏之间的各种智性意识会浮现出来,引领我们充满智慧地生活。

 

我希望科学家们能通过生理上的变化来了解帕坦伽利有关心理的研究。旧大脑在思考时,潜意识在思考什么呢?为什么是心脏的心室,而不是心脏的其他部分,在承担着如此重的负荷?大脑后部和心脏的心室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它们之间的确存在某些联系。心存内疚的人与心胸坦荡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产生心脏问题,而人格分裂会产生心脏问题和高血压等疾病。人们往往倾向于发现问题,但不会去探寻内部的意识和智性是如何运作的。这便是体式教会我们的道理。

 

  瑜伽练习者的等级

 

  人们可以根据瑜伽练习者的内部状态划分等级:柔弱级(mrdu)、平庸级(madhyama)、高级(adhimatra)和至高级(tivra)。练习每个体式时,都要观察心脏和大脑的智性是如何运作的。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柔弱级、平庸级、高级和至高级呢?其实每个体式都会默默地告诉你。我们只知道瑜伽练习者有四种等级,但我们无法观察在何时,身体的个部分会变成柔弱级。如果心脏是活跃的,那么大脑就是柔弱级;如果心脏处于高级,那么大脑就是柔弱级;如果大脑处于高级,那么心脏就会完全处于柔弱级。我们该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等级?如果此处柔弱,那么别处也一定有柔弱,柔弱应以柔弱相抗衡,其他三种等级同样如此。

 

  学习如何从疲惫中恢复过来

 

  请注意,身体的严密性和心性的活力两者必须同进同退。身体不会自己告诉你它没有力气了,但心性会产生疑虑。但是优秀的瑜伽练习者的身体会传达出讯息,告诉你它无法承担更多的压力,很快它就会会向你展现该如何做出调整。但你不能随意做出调整,因为你不知道其中的差异。然而如果我累了,我却可以在10分钟内恢复活力。我能感知到全身的细胞,知道哪里疲倦了,因此我知道这时该做哪种体式。每种体式都会告诉我该做什么。例如,我甚至知道该如何让至高级的疼痛转化成高级疼痛,进而变成柔弱级的疼痛。就连疼痛和喜悦,我们都该如此进行衡量。你在练习体式时会这么做吗?

 

我的答案是:是的,我会这么做!即使在做困难的体式时,我也能保持203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两分钟后会发生什么,5分钟前体式处于什么状态,10分钟后又是什么状态?我能回到最初神清气爽的状态吗?为什么这种神清气爽会消失呢?看看我是如何在头倒立式中找回神清气爽的感觉的,因为我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出问题意味着意识之眼(智性)丧失了活动,意味着长线太糙了,因此我必须重新打磨长线(心性),让它穿过针眼(智性),重新运作。这就是我练习体式的方法。

 

我给你的建议是——“练习瑜伽时,像孩子一样保持单纯的心性和心灵。这样你就能够认识到你的体内发生的事情。

 

不要使用你的头部,而要使用逻辑大脑的后部。大脑前部开始行动,然后保持住这种状态,让大脑后部进行吸收,接着你就会体会到练习体式时的柔弱级状态,你在慢慢地靠近神性。帕坦伽利说,我们的目标是接近极度紧张(tivra samvegin的状态,因为这时他的针眼(智性)才是清楚明白的,才能接近灵魂。我们必须打磨这根线,让它如同细薄棉布一般精致。

 

在开始练习时,我们就得不断挣扎努力,这种努力会慢慢地变成自然的反应,等到那时,它就不再是挣扎或努力了。

 

因此,保持单纯的心性,拒绝无知愚昧,现在就开始练习吧。单纯和无知是有区别的。孩子是单纯的,但他是聪明的。如果孩子无知愚昧,那么你会抱怨说孩子出了什么毛病,会带着他去看儿童专家,看这个孩子是不是智力迟钝。我们并不迟钝,我们是疏忽和不在乎。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在乎的状态,因此我们要学这些体式,不断练习它们,消除这种不在乎。一旦注意力进入到这些存有不在乎的地方,你就会开始理解意识。因此,请用这种方式进行练习,这样神灵便会保佑你。


1通过呼吸控制和制感(Pratyahara),追寻内在的灵魂,精神也处于控制之下,使感觉从物质欲望的沉溺中解脱出来。

2追寻创造真神的外部努力。瑜伽修行的前三个阶段,即持戒(Yama)﹑内制(Niyama)Asana(体式,这些都是修行者的外部努力,它使修行者始终与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3通过专注(Dharana)﹑冥想(Dhyana)和入定(Samadhi)达到对自身灵魂最深处的探求。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4129号 技术支持: 睎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