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信息 > 2016.05 | 瑜伽印记

2016.05 | 瑜伽印记

撰文匿名 | 2020 - 08 - 21 3014

瑜伽印记

Alan Goode

 

大多数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也就是说,最初是通过解释说明来了解事物的行为,它有关于理解,有关于心性。之后,通过不断将描述的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完成任务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起点源于解释说明,这是一种脑力过程。通过理解教师的教诲,习得新知识,因此,它涉及到逻辑和语言词汇。但学习同时也受到这些相同因素的限制。通过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到的事物或活动,师生间可以进行正常交流。这意味着,如果知识无法解释通,那么学生将不会理解这一知识;如果知识没有逻辑,那么学生无法认知这一知识。在本文中,我想探讨另外一种吸收知识的方法——印迹。

 

印迹是一种将一组图像储存在在我们的印象库中,每次练习时,我们都会调动这一印象库。我们不一定要理解它们,相反,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完全和印象库融为一体时,我们才能理解它们。

 

我们若想讨论印迹,就必须首先检查我们的记忆库。

 

记忆是一种我们处理印象的方式。但是,记忆并不等同于印象。假设当我们记起某件事时,我们的头脑会调回去,查看那件事的影像。我们假设记忆是固定的,记起事情这一行为就好像是在过去的经历这一视频库中回顾视频。然而,现实中的记忆并不是固定的。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记起事情的不同方面,甚至还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记忆塑造出我们进行记忆的方法。这便是我们的心性在记忆中起的作用。事件到达我们的前脑,我们将印象从库中调取出来,转交给心性,记忆会重塑这一事件,我们每次处理这一细节时,记忆都会给我们带来这件事的新概念。举例来说,我们对于很久之前发生事件的记忆不会越想越清晰,事件的不同方面常常会慢慢浮现,直到我们重新记起这件事。

 

那么我们该如何借助这一流程记住某件事呢?

 

我们遇到的所有经历都储存在人体内、情感内和心性内。这些印象藏在记忆的后面,当我们需要触碰消逝事件的记忆时,就要去寻找到它们。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也有感情。在实际应用中,拿某个学生练习三角式举例,学生会利用储存在心性中该体式的形象、过去练习该体式的经验、学习的要点、感知能量的方式、如何唤起该能量、它产生的联想等等,做出该体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行为。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练习经历,理解的同步方式,以及教师教授的不同方式,对该体式有不同的形象记忆。学习时,教师的作用不只限于指导体位,他在学生脑海中种下了一种有关于该体式的形象。

 

下文介绍了大师关于在体式练习中利用合理记忆方式的观点……

 

记忆受到完全的清洗和净化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双方不再被赋予不同功用,这时会进入无心性的状态,不会对任何外界事物有所感应,只有意识存在。这被称为无伺等至nirvitarka samapatti)。

 

记忆是对于过去的思想和经历的回忆。它储存了过去的所有印象,是经过思考的知识。在瑜伽练习者应该意识到,记忆对于智性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坚持瑜伽锻炼和持久的自律,新的经历会浮现出来。这些新经历不同与过去的记忆,它们是新鲜的、直接的和主观的,它们抹去了过去的记忆。这时,记忆就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了。它或是融于意识,或是退居二线,为新经历让路,让智性更加的澄澈。对于一般人来说,记忆留在过去。对于已经收到启蒙的人来说,记忆存于现在。随着记忆受到净化,智性之光渐渐闪耀,慢慢接近先知。这便是无伺等至

 

即使是不成熟的头脑,它们的记忆也有正确和错误的使用方式。记忆不应用于回忆快乐,它是建立经历的基金库,以便在未来建立正确的行为和感知。

 

例如,在练习体式时,我们会从尝试和犯错开始。我们的智性拥有辨别能力,它会为这些尝试的结果分门别类,储存在记忆库中。随着我们的进步,尝试和错误的机会慢慢减少,正确的认知渐渐增加。因此,记忆能够使预知未来,避免犯错误。在头倒立式,我们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上臂没有撑起来,这时记忆会告诫我们,在错误发生前留意这一动作。具有辨别能力和记忆的意识会消灭坏习惯,这些坏习惯基于反复的错误行动,记忆会用相反的习惯替换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必须有创意,而不是在做机械运作。

 

机械运作的大脑只会对外部现象产生疑问,这会带来客观知识;而创意大脑会同时对内部和外部现象持有疑问,这会带来主观层次和精神层次的知识。在练习体式时,理解会从肌肤内部开始;在调息时,理解会从鼻子内部开始。这些是体式和调息法精神追求的起点。

 

本文明确指出,记忆不应当用于重现过去经历,通常,我们会跟着过去的经历走,而忘记自己身处现实。新经历清理、净化了记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记得以前的事情了,我们只是不单单在创造旧经历。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我们知道的事情和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确定哪些是我们知道的事情,这样新的经历若是有一丝丝微妙的变化,我们也能发觉。意识的辨别力(也就是智性)便是如此培养出来的。

 

帕坦伽利认为意识包含着三个层面:

“Manas”,即心性,它会碰撞不同经历,体验不同经历,不稳定;

“Ahomkara”,即自我或本我;

“Buddhi”,即智性。随着人培养出区分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辨别力会浮现在智性层面。

 

大师在本文中指出,进行辨别尝试可以唤醒意识。他指出瑜伽练习者(学生)可通过一系列体式培养意识的辨别能力,从而唤起身体某个部位意识的觉醒。随着意识缓缓成长,心性会逐渐稳定,本我则慢慢减弱。

 

我们努力培养辨别能力,这样便可以不受心性波动的影响,不带有色目光地看待事情。

 

大师在《瑜伽经》1:44中解释道:

 

在无伺等至的状态中,瑜伽练习者会经历一种没有语言思考的状态。所有在有伺等至状态中觉察到的微妙事物现在都消失了。他从记忆中、过去的经历和所有过去的印象中解脱出来。在这一新的沉思状态中,没有因果关系,没有地点,也没有时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纯粹的祝福(ananda)和纯粹的自我(sasmita)此刻浮现出来,并为瑜伽练习者觉知到(见141)。

 

没有语言思考的状态指的是身体内部没有产生对话。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常常发生着对话,这种对话的出现率是惊人的。当我们沉浸于自我对话时,我们便没有直接与当下的经历发生接触,因为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解释当下发生的事件上。我们陷入当下发生着的、即将发生的、或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中。这对于我们的练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它涉及到超越技巧解释,通过体式进行自我沟通,观察体式,思考体式。

 

大师告诉我们,记忆也可用于澄清事实和辨别善恶。记忆可以向我们展示哪些没有改变,哪些已经改变,以及哪些是新生事物。记忆可以是全新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在重复过去的经历。它是一种带领我们进入微妙的内心世界的方法,它使我们能够辨别出惯性思维和经常碰见的经历,使我们的心性更加澄澈。

 

残留的印记——Samskaras

 

纵观我们的生活,我们经常会碰到与场景或事件不相称的反应。如果当下的情境与过去发生过的事有相似性,那么它就会令人联想到过去的事情,触动相应情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行为都会留下一个印记,影响下一个行为,每一次练习也会留下一个印记,影响下一次练习。如果我们的经历一直是负面的,那么累计起来的经历的也是负面的。这里我说不是正面或负面的反馈,比如鼓励或是打压。比这些正面负面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这次经历中学习到某些东西。它会使我们的心性更澄澈吗?还是只是使我们产生了更多的思考?我们不能让这些印记产生负面作用,影响我们改善体式。

 

“Samskara”(过去的印象)指的是我们我们保存过去印象的方式,以及过去的印象塑造当下的我们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从我们身体的表现方式、思维方式、感知方式表现出来。我们的习惯和过去会塑造、重建我们当下的生活。无论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这些印象都会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好与恶,恐惧和欲望交织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只有当我们听到一段熟悉的音乐,听到背景含有的暗涌着的情感,才会渐渐想起其中的细微差别,通过深入接近音乐,我们对记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样地,所有的行为也与行为背后的意图有所联系。这就是体式的背景

 

通过不断重复体式,我们会逐渐观察到并发现这些影响。例如,我们希望进一步地向前弯曲,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会触发肌肉进行进一步收缩。因此,我们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期望和拒绝共存,既想进一步地伸展,又忽略了为达此目的引起的紧绷感,同时体式的效果也变差。一个动作并不是只有一面,它在不同情况或在不同的时间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amskaras”这个词就是用于描述我们在结束行为后,该行为还会留下剩余的东西。这些印记通过渴求、欲望、恐惧和厌恶推动我们作出下一步行动。瑜伽修行者常常试图洗刷带有混乱信息和意图的行为,将自己的行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一种纯粹的行为。

 

瑜伽大师BKS•艾杨格关于“samskara”的看法

 

行为产生的结果根据由于发生目的不同,与欲望、愤怒、贪婪有关,或者还能将我们推向精神追求。这些残留的印象被称为“samskaras”,它们创造了我们的生存周期,决定着我们出生的时间和地点。瑜伽修行者的行为是纯粹的,它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不会激起任何反应,因此不会受到剩余印象的束缚。

 

欲望和印象

从记忆衍生出来的欲望和知识以及剩余的印象会永远存在。它们如同生存意志一样,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高层次瑜伽修行者的生活中,欲望和印象是有止境的,纯粹的、无动机的行为会打破因果机制,他们会进入一个二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欲望和依恋通通凋谢了。

 

记住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行为的质量和行为所留下的剩余印象同样重要。这不仅是体式正位这样一个动作,它和与体式中包含的动机一样重要。这一动机可以帮助我们在该体式中保持平衡,这是一种关于身体、心性和气息的平衡,它会在意识中创造出如水晶一般的澄澈透明。

 

教师在指导学生要像注重体式的技术一样注重质量。这件事情很难用言语说清楚,但在教授学生体式时,教师要阐述这一点的重要性。举例来说,教师通过讲解与演示每一个体式的正位和变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该体式的理解。口头解释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过多的话语通常会产生更多的思考。演示体式,让学生练习体式,再进行正位,这种方法可能会更好。这种非语言的学习形式很有价值,因为它不会被语言束缚住,学生可以从身体、智性、能量、情感各个层面理解体式,这样练习体式的印记就变得明朗起来,不再被过多的干扰因素笼罩。这时印记停留在心性的后方。

 

我们经常在讲话中使用比喻,来表达难以掌握的概念。如果用普通的话语阐述概念,往往是机械的、平淡的,常常只是下定义,宣称它的准确性。这种方法无法使该概念在意识领域持续存在。利用联想的方式常常可以扩大概念在意识中的存留范围,它会让我们明白,我们不需要描述或下定义,便可理解这件事。比喻是在一定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令人回味的效果。比喻会将对象置于一种情景中,引发人思考,它会将该动作与其他经历联系起来,在该动作上印上一个印记。教师往往会在无法用语言描述时,利用比喻手法,传达某一概念。无法用语言描述时,比喻常常能挺身而出。教师们无需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或要发现什么,而是可以利用比喻告诉他们该怎么去寻找,怎么样去感知。

 

那什么是留下印记?留下印迹是一种把一组图像或经历放置在印象库的动作。这种行为可以让我们超越伸展和呼吸练习,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做法能让我们直接进行体验,使我们的感知变得澄澈起来。

 

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开始行动,但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记忆,那我们只能重复我们已经知晓的事物,已经做过的事件。大师提倡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指导,将学生带入一种即听即做的状态。他的描述如下:

 

在体式中,努力、专注和平衡的配合使我们得以感受当下,这在现代生活中是很难体验到的。这种处于当下的状态具有强化和洗净的作用:在身体层面可以预防疾病,在精神层面可是使我们摆脱停滞不前的想法或偏见,而且感知和行为会通过立即纠正行为,极强地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这时的行为不会触发其他回应行为。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可能会抹去过去行为对于我们的影响。当我们从清楚明白的想法进阶到正位时,体式也会消除我们的身心痛苦。

 

瑜伽是关于因果关系——某一行为的质量及其产生的剩余影响——的研究。练习体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展这项研究的方式,帮助我们统一行为,将它们从残留的印象中清理出去。学生常常会为体式知觉着迷,因为练习使他们感受到现实,觉得十分踏实——既与现实相连,又感到心性沉静。然而最终,瑜伽的目的是保证不促使我们进一步采取行动,而是采取不包含欲望和恐惧的行为,不受过去和未来影响的行为。

 

体验来源于经历,知识来源于经验,这样才能直接体验知识,不受思想的束缚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4129号 技术支持: 睎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