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信息 > 2021 | 体式中的瑜伽八支

2021 | 体式中的瑜伽八支

撰文匿名 | 2022 - 02 - 24 2463

体式中的瑜伽八支

/Rajvi H. Mehta

 

瑜伽体式(asana)常被笼统地译为姿势,而一位不了解瑜伽的人可能认为它们就是各种怪异的身体扭转或扭曲。刚开始接触瑜伽的人,会将瑜伽体式理解为瑜伽八支中的第三支,他们会以为,完成了这一支的学习,便可以步入八支中的下一个阶段。这些只是瑜伽体式的要素或自然成分,如果这样去理解瑜伽体式,就如同盲人摸象。

 

B.K.S.艾扬格大师在《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一个瑜伽体式就是一个姿势;它是将身体调整到特定的姿势,但最重要的是——这种调整要在心意、觉知和智性的参与下完成。确实有很多人会误以为,瑜伽体式只是由身体来完成。他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如果没有心意的参与,身体无法做出任何动作。在一个瑜伽体式中,习练者需要达到完美的身体正位,要保持在特定的姿势中,在这个姿势中觉察与反思,还要用心意去渗透这个姿势。只有这些全部做到了,并将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于神,这个姿势才能被称作是一个瑜伽体式。

 

只有那些曾经接受过Guruji的教导,并以同样的纪律、诚实、真挚、智慧、觉知、奉献和圆满地按照他的教导习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瑜伽八支是如何在一个瑜伽体式中融会贯通的。他教导过我们,如何在一个瑜伽体式中做到制戒(yama)和内制(niyama);如何在一个瑜伽体式中做身体上的精微调整;在调息(pranayama)中如何让心意和智性全然渗透到每一次呼吸的律动当中;如何让感官全然放松(制感pratyahara)。然后,当感官全然放松之时,专注(dharana)随之而来。Guruji就这样让我们体验到了下面这段《瑜伽经》经文的真意:

 

prayatna saithilya Ananta samapattibhyam

当体式的完成变得毫不费力时,体式就臻至完美,修习者即抵达内在的无限存在。

 

——《瑜伽经》第2.47节

 

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更高层次的意识状态是如何体现在一个瑜伽体式习练中的。

 

Guruji一直在与我们分享他的习练心得。在他的教学中,他也一直在引领我们抵达一个瑜伽体式的完美境界。为了让我们掌握或者试着掌握某个瑜伽体式,他给了我们大量的“口令要点”,这些要点不仅引领我们在这个体式中达到完美的境界,也同样会在其他瑜伽体式中帮到我们。这些瑜伽体式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一次次地埋下种子,让我们在习练中遵循瑜伽八支的每个层面。

 

Guruji的这些“口令要点”要点旨在帮助我们在瑜伽体式中达到那种完美的境界,在这里瑜伽体式不仅仅是瑜伽八支中的一支,而是蕴含着瑜伽八支的全部奥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书面文字在阐释这个主题的深度内涵时有所局限。

 

山式(tadasana

基本的纪律:制戒内制

双脚并拢。不要一只脚靠前而另一只脚靠后站着。双脚相交处应该向前呈一条直线

保持双脚脚趾骨内侧和脚跟内侧最突出的位置相互接触。

双脚足弓应上提。

脚趾不要紧缩,应向前伸展。

跖骨应充分伸展并去向脚踝的方向。

脚底的皮肤应充分地展开,不要收缩出现褶皱。

脚踝的内侧和外侧应相互平行。

虽然双脚保持并拢,但小腿肌肉应向外移动。

保持膝盖并拢,并充分地收紧膝盖使得髌骨的顶端和底端处于同一平面上。

在不向两侧分开双膝的基础上,在双膝之间创造出空间,使双腿内侧得到充分的伸展,并更好地觉知双腿内侧

将髌骨外侧轻轻向内转动,使髌骨的中心与内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均等。

膝盖后侧的内缘部分应强有力收紧,移动向上。大腿的前侧应移动向内去向后方,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要拮抗。

大腿的肌肉应从外侧旋转向内侧,尤其应从大腿骨的开始这个转动。

大腿内侧的中间区域应彼此平行。

充分地使臀部变得紧致,内收并上提髋部底端。

保持脊柱直立。

精确地调整每块椎骨的位置,就像将一块椎骨叠放在另一块上方一样。

不要将腰部或肚脐的区域推向前方。

l 转动双肩向后,动肩胛骨向下并将其内收入身体。

从颈椎区域开始将脊柱的后侧向下,而腰椎区域的脊柱后侧要上提。

胸骨后方的脊柱应深深地内收入身体,去向胸骨的方向。

后肋应内收入身体。

手臂伸直,不要弯曲手肘。

上臂的任何部分都不应接触胸部。

大臂的前面应向后转动。

放松颈部的后侧和颈根。

切勿收紧喉咙。

切勿使肌肉缩紧变硬。肌肉应紧致而柔软,一定不要僵硬。

 

在瑜伽体式中细致而精微地调整身体。

 

Tatah animadi pradurbhavah kayasampat taddharma anabhighatah ca

由此,完美的身体显现,身体不再受这些元素的阻碍,并感知到精微的力量。

——《瑜伽经》第3.46节

 

这段瑜伽经的一个含义是,通过习练和专念(samyama),瑜伽士认真学习平衡五大元素,并由此获得超自然的力量(siddhis),比如变重(garima)变轻(laghima)。在瑜伽体式习练中,如果习练者的心意可以感觉和抵达身体的全部边界——“触碰”每一寸每一层表面,便也可以体验到这些超自然的力量。如同容器中的水可以触碰到容器内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可以触碰到它自身的各个层面——同样地,能量和智性也必须在流动中穿透它们自身的各个层面。以下就是关于这一点的指导:

应感到身体的重量均等地分布在双腿上。

在遵循了上述山式的纪律,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脚上之后,脚上可以感觉到重的品质,而头和颈部可以感觉到轻的品质

应均匀地在双脚上感觉到这种“重”。感觉较轻一侧要参考较重一侧来获得相似的感觉。

l 脚跟与脚掌间也要均匀地感觉到这种品质。重量过多落在脚掌会让脊柱向前倾斜,这会干扰到头部的轻盈感。

l 双脚的内缘和外缘应均等地触碰地面。为了让双脚能均等地触碰地面,要想象仿佛我们在试图从内部给它们充气一样。如果双脚与地面的接触很松散,从脊柱的状态就可以看出来。

用心意去觉照脚底在发生什么;感受“重量”是如何分布在双脚上的。这是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反思,因而也是在行动中专注和冥想。

l 从脚踝上提身体,但踝关节应下沉向脚跟。

观察脚踝。每只脚的“能量”均应垂直向下地从脚踝移动到脚跟。在每只脚的底部,能量均应从脚跟向脚趾移动。

髂嵴轻轻地转动向内,从而让身体的后侧同样也感受到身体的“重量”。

l 要确保对身体的调整永远都是从粗身移动向脊柱的。永远不要从脊柱向身体外侧移动,因为那意味着在移动向粗身。

只有在体式中获得稳定之后,这样的调整才有可能做到。“静态的瑜伽体式是动态的调整”。

 

关键要点:确保双脚脚跟内侧和大脚趾外侧,以及足弓靠近脚球的位置都紧密地接触在一起。为了做到这点,通过保持足弓外侧触碰地板,轻轻地上提足弓。使足弓,尤其是脚趾的外缘,脚球侧面和脚跟内侧紧密地接触在一起。然后保持着这种接触将双脚展平。做这个动作时,双腿会自动伸展,脊柱伸直,并且在身体和头部会感受到警觉和轻盈。

 

气息的律动——调息:

l 在完成了所有细致而精微的身体调整之后,轻轻地将后肋收进身体。这会让呼吸更顺畅。

l 吸气时,皮肤后侧要移动向皮肤前侧。

l 同样地,皮肤后侧要嵌入肉中。如果皮肤在向后移动,显然呼吸是不正确的。

 

以这种方式练习山式将使感官得到放松。心意让行动器官(karmendriyas)和感觉器官(jnanendriyas)安静下来,从而让习练者在山式中体验到专注和冥想的状态。

 

(本文是从GurujiGeetajiPrashantji所教授过的许多课程中编译整理出来的。要特别说明的是,文中表达的所有观点和类比均来自于作者与Guruji的对话中Guruji的解释。)

 

注解①:专念,整合,聚拢,控制。

注解②:变重,八大超自然力量之一。

注解③:没有重量,八大超自然力量之一。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4129号 技术支持: 睎慧信息